您所在位置:婴童品牌网 > 孕婴童行业资讯 > 孕婴童研究 > “育儿补贴”上热搜 上市公司畅想“育儿经”

“育儿补贴”上热搜 上市公司畅想“育儿经”

婴童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5/3/18 8:20:25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的出台对鼓励生育具有积极意义。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能够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提高生育意愿,这将对母婴护理、儿童教育、儿童用品等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产生正面影响。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此后,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江苏、浙江等多地于近期发布的鼓励生育政策,与《方案》精神高度呼应。

  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的出台对鼓励生育具有积极意义。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能够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提高生育意愿,这将对母婴护理、儿童教育、儿童用品等相关产业链上市公司产生正面影响。”

  多地陆续发布鼓励生育政策

  近期,多地陆续发布鼓励生育政策。2月20日,江苏省发布《江苏省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将企业支付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用补贴标准,在现行的对生育二孩、三孩补贴基础上,扩大到对生育一孩的给予50%的补贴。

  3月13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发布最新育儿补贴实施细则,对于符合要求的家庭,生育一孩一次性发放育儿补贴1万元,生育二孩发放育儿补贴5万元,生育三孩及以上发放育儿补贴10万元。

  3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大力提振和扩大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根据国家部署,建立实施生育补贴制度,为符合条件的生育家庭发放生育补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放结婚消费券、托育券,开展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

  对于各地陆续推进鼓励生育政策,券商纷纷看好对相关产业链的积极影响。万联证券认为,从短期来看,育儿补贴的发放有助于直接刺激母婴相关消费,从长期来看,生育补贴和相关育儿配套的完善有助于提振生育意愿,带动新生儿数量增长。中邮证券认为,辅助生殖的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此外,无创产前筛查亦有望受益于多胎政策和适龄生育人群早筛意识提升,婴儿保育、产后修复、疫苗等产品有望放量。

  产业链上市公司多维度布局

  随着鼓励生育政策逐步落地,母婴消费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母婴市场已经达到6.65万亿元的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突破8万亿元。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围绕“孕产—育儿—成长”全周期展开多维度布局。

  湖南达嘉维康医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秘蒋茜向记者介绍:“公司旗下的嘉辰医院已建设辅助生殖中心,医院目前正按照‘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的要求做进一步准备和筹建,待取得人类辅助生殖许可资质后,可全面开展辅助生殖业务。此外,医院还成立了保胎中心,不断提升孕前、孕产后的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助力优化人口生育服务体系。”

  作为婴幼儿奶粉龙头企业,澳优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矩阵、全球化科研、场景化营销策略等,已为母婴消费市场的预期增长做好了充分准备。“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和育儿保障政策的实施,公司有望从中受益,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湖南方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秘何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方案》的出台有望加强托育与儿童健康服务联动,预计能促进儿童健康管理需求的增长,如营养补充剂等预防性医疗服务需求上升;此外,随着生育率提高的预期加强,对呼吸、消化、感冒等儿童常见病用药的需求也将增加,能够激励药企加大对儿科用药研发方面的投入。”

  圣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凭借精准检测技术和诊疗一体化方案,致力于提供从孕前筛查、儿童精准用药到成长监测的全周期服务。公司董秘黄强以生长激素为例向记者介绍,公司通过整合多样化的检测技术和智能化诊断系统,能够为孩子确定合适的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并持续监测成长情况,为其定制个性化的成长方案。

  詹军豪认为,随着《方案》配套措施以及各地鼓励生育政策的陆续落地,母婴消费市场有望形成“政策托底—企业创新—居民消费”的良性循环,这场由政策驱动的产业变革,或将为相关产业链带来更大的市场机遇。

关键词标签:育儿补贴
资讯推荐
网友留言
暂无留言
在婴童品牌网请文明留言,共建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特别提示:
·如本网部分转载之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婴童品牌网联系。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 来源:婴童品牌网www.01baby.com。
婴童品牌网旗下城市站: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石家庄 广东 广州 汕头 深圳 江苏 南京 苏州 浙江 杭州 宁波 安徽 合肥 福建 厦门 漳州 湖北 武汉 江西 南昌 山东 济南
 青岛 河南 郑州 山西 太原 湖南 长沙 海南 四川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贵州 云南 陕西 西安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