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75个国际儿童节之际,一则“6岁孩子打激素长高后频繁生病”的新闻冲上热搜。
资料显示,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注射生长激素被称为“增高针”,是一种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处方药物,可用于因内源性生长激素缺乏所引起的儿童生长缓慢等。
近年来,注射生长激素的价格逐渐降低,可及性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滥用风险。6月1日,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接受了记者采访,他表示频繁感冒、发烧并非临床注射生长激素的普遍现象,但在注射生长激素的应用过程中,随访检查、客观认知非常重要,“它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灵之药”。
注射生长激素后频生病?
2021年8月,媒体曾发布《集采传言“乌云”未散,“滥用”质疑又来,生长激素还是门好生意吗?》的报道。3年后,生长激素的副作用成为大众关注焦点,与以往不同,本次讨论的核心是身高明显矮小的孩子使用注射生长激素,是否存在不良反应。
根据报道,一名6岁的孩子身高只有109厘米,根据“儿童身高数值对照表”,属于“矮小”范围,于是到医院接受了长达1年时间的生长激素注射,1年内长高了11厘米,成效非常明显。
但是,家长反映“打生长激素的这一年里,孩子各方面表现和反应都不好”,很多情况“在打激素前从未有过”,比如经常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却找不到生病的原因,每次上完体育课后,孩子总感觉肌肉酸痛,早晚还会出现不明原因的头晕症状。停止注射生长激素后,孩子的身体状况逐渐恢复正常。
该报道还指出,国内各地数十名给孩子注射过生长激素的家长发现,他们的孩子虽然身高有所改善,但各种副作用也不少,如出现头晕呕吐等不适症状。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告诉记者,频繁感冒、发烧并非临床注射生长激素的普遍现象,但注射生长激素会加速糖皮质激素等人体激素的代谢,如果糖皮质激素水平因此减少,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使个体更容易感染病毒或细菌,从而导致感冒和发烧的频率增加。
至于头晕呕吐等症状,则需要高度关注。首先需要考虑患儿是否存在颅内肿瘤,具体来说是通过检查肿瘤标志物,或进行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确定。
不过,更常见的原因是生长激素的使用有关。如果患儿使用的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在医学上被称为良性颅内压增高。伍学焱表示,这种头疼并非由颅内肿瘤引起,而是生长激素过量使用所致,这种情况下,临床医生应该建议减少生长激素的剂量,或者调整治疗方案进行观察。
另外,生长激素在肌肉生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促进肌肉合成和增强肌肉力量,孩子可能会变得更加活跃,参与更多的体育活动。但过度活动有时会导致肌肉酸痛,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活动量,确保他们在运动时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以避免肌肉损伤。
“生长激素没绝对的好坏”
2022年1月19日,广东医保局牵头的11省联盟集采发布采购文件,将重组人生长激素纳入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范围。此后,生长激素正式进入集采时代。一方面,产品的价格逐渐降低,提高药物的可及性,但另一方面,价格的下降可能会扩大产品使用人群,从而提高“滥用”可能。
对于这个问题,伍学焱持有相对乐观的态度。他表示,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集采的推进,国产生长激素产品越来越多,一些临床医生可能缺乏对产品的了解或受利益驱动,忽视治疗的安全性,仅因生长激素的有效性而随意开方,“滥用”现象需要引起关注和警惕。但也要看到,注射生长激素的临床应用在中国已有30多年,目前国家对产品的使用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确保了治疗水平的提升和适应症的严格把控,未来“滥用”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例如,在注射生长激素治疗前,临床医生会关注患者是否患有甲状腺炎,以及是否存在肿瘤或肿瘤手术病史,因为这些都是生长激素缺乏的常见原因;在随访过程中,医生不仅会评估治疗的有效性,还会关注治疗的安全性,对于肿瘤或肿瘤手术导致的生长激素缺乏病例,医生会关注患者是否伴有甲状腺、肾上腺、垂体后叶功能问题。另外,对于年龄较大的成年人,医生还可能关注性激素问题。
伍学焱特别强调,注射生长激素常与“长高”关联,但其在代谢方面的重要性常被忽视。例如,一些孩子因为颅内肿瘤手术导致生长激素缺乏,如果长期不接受生长激素治疗,可能会导致脂肪肝和肝硬化,甚至不明原因的死亡。但在术后,有些家长和医生因为担心患儿肿瘤复发而抵制生长激素的使用,其实是不恰当的。
“生长激素就像是新能源车,它没有绝对的好坏,而要看使用者的情况和需求。如果是匹配的,它会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帮助你获得理想的身高和健康状态。现在生长激素越来越普及,老百姓对孩子的身高很关注,甚至有些人和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样‘卷’身高,过度要求孩子的身高,这就有点过。”
伍学焱表示,家长不应该把生长激素视为“洪水猛兽”,一概而论地拒绝,也不能随意滥用生长激素,将其视为“万灵药”,而应该遵从专业临床医生的指导,“低者举之,高者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