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行业,乳制品行业涉及牧草种植、奶牛养殖、生产加工、终端销售等各个环节,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原奶企业在高成本、低奶价背景下,行业面临亏损;在终端市场,乳制品出现阶段性过剩,中国的乳制品行业行进在不寻常的岁月里。
直面短期困难,中国奶业相关公司迎难而上,在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不断突围。
原奶市场低价运行
今年以来,受乳制品消费不振、养殖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原奶出现阶段性过剩,牧场大面积亏损,中小牧场业绩承压,乳企大规模喷粉,原奶价格持续下跌。在中国奶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上,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透露,国内原奶行业亏损面已经超过60%。
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今年内蒙古、河北等10个主产省份生鲜乳平均价格从2023年1月份第一周的4.12元/公斤持续下跌到12月份第一周的3.68元/公斤。
面对奶价的“跌跌不休”,上游牧场的日子也变得艰难。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由于原奶价格持续下探,部分牧场主已萌生退意。
河北一家大型牧场负责人纪兴华对记者表示,近几天奶价是3.6元/公斤,这个价格对维持牧场运营非常困难,多亏有长期合作客户。
河南某牧场主负责人则向记者表示:“现在乳企收奶要求比较高,临近年底价格上不去,有几个合作企业没有续约,这样下去只有选择把牧场转让出去。”
事实上,在此轮原奶价格下跌周期中,大量的中小牧场陆续被淘汰出局。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发证生鲜乳收购站生鲜乳产量跟踪监测,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全国发证生鲜乳收购站所涉及的养殖场场户数量环比减少0.9%,同比减少25.3%;涉及奶牛存栏环比增加1.5%,同比增加6.2%。生鲜乳收购站涉及养殖场户户均存栏环比增加2.4%,同比增加42.1%。
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高鸿宾就此表示,当下国内奶业正迎来格局重塑、优胜劣汰的时代,国内规模以上乳企已经从815家减少至587家,未来集中度还会进一步上升。
乳企增收不增利
产能过剩、原奶价格走低,上游乳企半年业绩集体萎靡。29家A+H上市乳企2023年上半年营收总额1892.93亿元,同比微增4.58%;净利润总额103.36亿元,同比下降29.45%。
作为行业两大巨头的伊利集团和蒙牛乳业,在行业调整期表现出强者恒强的态势,而中小乳企则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通过统计上述A+H上市乳企2023年半年报可见,原奶生产企业优然牧业、澳亚集团、原生态牧业三家公司上半年均发生亏损,分别亏损9.92亿元、3.1亿元和2.6亿元。此外,现代牧业和中国圣牧的净利润也出现大幅下滑,分别为2.09亿元和2332.7万元,而上年同期则分别高达5.07亿元和2.28亿元。
对于原奶企业的业绩表现,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记者表示,上半年牧场出现亏损主要是因为全球乳制品市场供需失衡,导致国内乳制品价格下跌,牧场的销售收入减少。同时,饲料成本上涨,牧场的生产成本增加均影响了牧场的业绩。
“原奶价格走低,终端消费疲弱、奶牛增长过快以及进口饲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了牧场的亏损。”乳业专家、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组长宋亮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除了原奶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外,在新国标实施、新生儿出生率下降等因素叠加下,国内奶粉企业同样面临较大的压力。据记者统计,截至上半年末,28家(剔除阿尔法企业)A+H上市乳企的存货为420.56亿元,而上年同期的存货为358.60亿元,同比增长17.27%。
优化产业结构
面对行业周期,多位专家建议,应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建设,不断提升奶业发展质量。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认为,首先要抓好生产布局,解决产销错位问题;其次要扩大低温鲜奶生产消费比重,推广本地送奶到户模式,建设高素质送奶员队伍;最后是将农村生鲜农产品冷链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用地指标、冷库建设投资等方面对农村奶站建设予以支持,提高农村居民饮奶便利性。
多家头部乳企也开始在技术创新上发力,希望通过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伊利集团数字化科技中心总经理尚直虎透露,公司正在应用5G技术,运用边缘计算,通过各种智能设备,利用大数据技术,帮助旗下70多家工厂降低资源消耗。优然牧业研发部总监徐明也表示,原奶产业的饲料技术也是目前突破的关键之一,通过原料的数字化,优然牧业经可以实现从饲料口味到消化效率的控制,进一步优化饲喂效率,降低成本。
各大乳企也加大了研发力度,推出更多具有竞争优势和差异化的乳制品新品。其中三元股份推出了添加褪黑素的常温牛奶;蒙牛乳业试水一款干酪添加量在51%以上的低温儿童奶酪产品;伊利股份也利用此前获得一款瓶盖专利技术推出一款可添加乳酸菌的酸奶新品。
东兴证券近期发布的研报称,原奶过剩局面将逐步缓解,明年乳制品价格以低位震荡为主,是否能回暖主要取决于需求侧改善程度。在需求不足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产品力强,具备更大渠道拓展空间的乳企更能够穿越周期,待需求恢复后弹性更大。
当下,消费复苏大趋势未变,中国奶业走出低谷不会为时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