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婴童品牌网 > 育儿经 > 宝宝手册 > 婴童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竟是父母?

婴童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竟是父母?

婴童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1-12-22 10:16:01
摘要: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自己觉得好的事情,对方不一定觉得好,不能因为是家人,就要强迫让对方认同自己的想法。控制是最坏的教育!在“看见”孩子之前,先要看见自己。然后,用心去了解和沟通,去理解孩子内心真正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挤进孩子的未来。

  《女心理师》杨紫和井柏然等领衔主演的新剧,你看了吗?毕淑敏同名作品改编,是一部专门以心理咨询为题材的都市疗愈剧。穿插了若干来访者的精彩故事,深入探索了当代人的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前段时间,#看完《女心理师》我妈道歉了#了的话题窜升到微博热搜第二。有关原生家庭的痛与爱,总能让人破防。

  电视剧《女心理师》的暴食症患者蒋静,她妈妈从小对她严加管束,让她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要强的蒋母对女儿管教异常严格,把她视为对外炫耀自己教育水平的工具人。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练琴,每天练习十个小时起步,什么周末,寒假暑假,每天不断。  女儿的穿衣打扮、饮食起居、一举一动都被她妈妈掌控着,她不仅小时候受管束不自由,而且现在长大成年了仍旧不自由。  她永远记得,自己是如何被妈妈的爱“驯服”的。小时候她练琴,妈妈就站在她旁边盯着,练好了才能吃饭。她弹错一次,妈妈一边骂她,一边打她。强行翻阅她可能藏有少女心事的日记本,并在客人面前读出来,公开打击女儿的自尊心。蒋静不是不反抗,她会发怒,会求妈妈别说了。事后,妈妈会给蒋琴喂饭、梳头,并哭着说:“妈妈是为你好。妈妈不是那么狠心的人。妈妈就是希望你好。希望你将来有出息……”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蒋静对妈妈的爱很分裂。

婴童成长路上最大的障碍竟是父母?

  「既爱,又恨」

  既抗拒妈妈的教育方式,但潜意识里又渴望得到妈妈的评价和认可。一方面,她觉得自己在妈妈的控制下,自己的生活烂透了。另一方面,她变成了妈妈情绪上的照料者和养育者。

  就像《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功课》里说的:控制欲望强的父母可能会收获最大的失序——要么孩子的个人意志被他们的控制欲望杀死,要么孩子叛逆成为一个他们所惧怕的“坏孩子”。

  看蒋静这一段时,心情比较压抑,弹幕里的声音此起彼伏,有人在害怕自己变成这样的妈妈;有些在愤恨中国式教育没有几个家长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曾经,有人在微博发起了一场投票,你的父母会和你道歉吗?4.5万人参与,但会道歉的父母却只有五分之一。评论区更是满满的无奈和心酸:我妈从不道歉,因为她知道,等我饿了的时候我就输了。”“我爸妈觉得他们永远都是对的。”“我妈道歉‘吃吗?’,我爸道歉‘钱够用吗?’”“父母永远学不会道歉,是我们长大了,学会了原谅。”在很多父母眼里,一句“对不起”,比“我爱你”更难说出口。

  电视剧《小欢喜》中,有一次,方圆劝董文洁:“跟孩子说声对不起,道个歉,这事结了。”董文洁说:“我说不出口。” 还是去了,站了好半天,开口的却是一句:“知道自己错了吗?”有人说,就算道歉,也要孩子先承认:“我有错,哪儿都错了。”这其实是父母的「强盗逻辑」。因为你是小孩,错的当然是你。因为我生你养你,所以绝不会错。听起来很可笑,也很荒谬,但是事实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而且每天都在上演。

  就像《女心理师》里的蒋静,成年后依然很抗拒、反感母亲当初的教育方式。昂贵的钢琴背后是严厉到苛刻的要求。喂饭、梳头、拥抱之前,经常是巴掌与谩骂。一次次,蒋静脆弱的少女心被展览在众人面前,被围观、议论、批评、讽刺。过度的控制压得她喘不上气,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

  《孩子是父母一生的功课》里说:父母过度的控制,则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成长为自己期望的样子。

  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是过度控制呢?

  1. 监控

  时刻想了解孩子的动向,并认为这种行为天经地义。不仅行为要监控,最好思想也能监控。

  2. 强制

  当孩子的言行与自己的意愿不一致时,不会尊重孩子的意见,而是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为此不惜使用暴力、威胁等手段。

  3. 贬低与漠视

  这是一种隐性的控制行为,可能很多人意识不到。

  有这种行为的家长,会贬低孩子的缺点,使其自我怀疑;而当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往往坐视不理,任由孩子受伤害。

  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一种心理:“我就是很差,所以要听爸妈的话。”“我这么差,只有爸妈才爱我。”这样家长才可以更方便地控制孩子。

  4. 镇压

  在孩子不受控制时气急败坏,一旦孩子出现家长意料之外的自主行为,无论对错,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反对和镇压。

  5. 道德绑架

  你有没有说过类似的话:“家里所有的钱都供你上学,所有好吃的都给你吃,爸妈为了你豁出命也值得——你还能不听话吗?”

  父母之所以极端控制,是因为自身的不完善,让孩子成为自我的延伸,从而修补自身的人格不全和自卑。

  这种潜意识会在很多方面操控孩子的生活,如果孩子照做了,那只是完善了父母,却没有完善孩子自身,孩子没有机会自我成长。

  那么,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控制欲?

  最重要的一点,要懂得“界限感”。

  界限感这个东西,摸不着也看不见,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一定要学会亲情“断舍离”,尊重家庭个体的彼此差异。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追求、不同的想法,自己觉得好的事情,对方不一定觉得好,不能因为是家人,就要强迫让对方认同自己的想法。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在“看见”孩子之前,先要看见自己。然后,用心去了解和沟通,去理解孩子内心真正要的是什么,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挤进孩子的未来。

  如果说养孩子就像放风筝,母亲总要拉一条掌控的线,但当风筝乘风飞舞的时候,母亲要及时剪掉手里的线,才能让风筝变苍鹰,去翱翔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人生。

  总想控制孩子的母亲,谁的人生都不能成全。

关键词标签:教育,家庭教育
资讯推荐
网友留言
暂无留言
在婴童品牌网请文明留言,共建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特别提示:
·如本网部分转载之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婴童品牌网联系。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 来源:婴童品牌网www.01baby.com。
婴童品牌网旗下城市站: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石家庄 广东 广州 汕头 深圳 江苏 南京 苏州 浙江 杭州 宁波 安徽 合肥 福建 厦门 漳州 湖北 武汉 江西 南昌 山东 济南
 青岛 河南 郑州 山西 太原 湖南 长沙 海南 四川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贵州 云南 陕西 西安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