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婴童品牌网 > 育儿经 > 宝宝手册 > 父母应以身示范 别让问题成为婴童教育的借口

父母应以身示范 别让问题成为婴童教育的借口

婴童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0-5-28 9:19:47
摘要:我们对孩子实话实说,告诉他们存在不专注的缺点,以及造成这种缺点的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也向孩子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理解。这么做没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但是,由于人类的本性使然,孩子会把所有这些当成一种借口,对自己的不专注行为心安理得,并作为拒绝改变的理由。

  我们对孩子实话实说,告诉他们存在不专注的缺点,以及造成这种缺点的深层次的原因;我们也向孩子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理解。这么做没错,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由于人类的本性使然,孩子会把所有这些当成一种借口,对自己的不专注行为心安理得,并作为拒绝改变的理由。

  你让他写作业快点,他说:“我快不起来!”

  你让他上课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他说:“我想听,但听不下去!”

  在我们的训练实践中,时常发现存在这种情况。

  怎样看待这种情况?在出现这种情况后又如何与孩子交流与应对呢?

  首先得承认,这种情况的出现具有不可避免性。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有一种双重心态:如果生了病,一方面希望自己尽快好起来,另一方面(主要是在潜意识中)又希望自己还是一个病人。为什么希望自己还是病人呢?因为病人可以得到更多的照顾,病人可以不用做很多事。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在专注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后,既可能萌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也可能成为让自己躲在习惯了的“舒适区”里不出来的借口。

  心理学家还发现,人类在行为结果不能让人满意的时候,在遇上挫败的时候,倾向于把原因推给客观因素,而不是从主观方面找原因。项羽乌江自刎前,说了一句话:“天亡我也,非战之罪。”意思是说,不是我打不过刘邦,是老天跟我过不去。

  找借口是人们逃避指责最本能的反应。

  我们该如何在交流中化解这些借口呢?

  第一,不让孩子把专注力问题当借口,首先是做父母的不要为孩子制造这种借口。如果你整天把孩子的这一毛病挂在嘴边,就是对他们问题行为的强化,是对他们“问题儿童”角色的强化。

  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小孩子,到了姥姥家就是个好孩子,讲礼貌,行为规范,还会帮姥姥做事。可是到了奶奶家,就判若两人,上蹿下跳,调皮捣蛋。孩子还是这个孩子,为什么行为表现的差别这么大呢?

  原来,到了姥姥家,姥姥就一个劲地夸他是个好孩子,还会帮姥姥干活;而到了奶奶家,奶奶会不断地批评他这里不好,那里也不是。

  两种情景,让孩子进入两种不同的角色,当然也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淡化孩子不专注的缺点。你只有把他当作一个正常的孩子看待,他才会表现出正常儿童的行为。

  第二,别教孩子遇上事就找借口,要让他多从自身找原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情况:孩子因为太小,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父母不是鼓励孩子坚强,或者提醒孩子小心,而是打桌子、板凳,边打边说:“让你撞我家宝宝,打你。”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等到下次摔跤了或撞到了,也会依葫芦画瓢,学父母的动作。

  慢慢地,他就会觉得:摔跤了或撞到了,不是自己的错,而是桌子、板凳的错。这是教孩子找借口,最好别这么做。从小就给他们“找借口”“推卸责任”的教育,孩子心里自然会种下“找借口”的种子,把责任推卸掉。

  第三,别给孩子树立找借口的榜样。有一位老师,在家访中遇上了这样一件事。他到学生家,家长榨了一些新鲜的橙汁,用玻璃杯盛着款待老师。聊着聊着,突然“哐当”一声,原来是小金在喝果汁的时候,不小心把杯子碰掉摔碎。

  家长立刻对孩子一顿痛骂。结果在骂的时候,家长自己的杯子也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摔成了碎片。

  家长连忙解释是因为杯子太滑,想为自己开脱。孩子脸上挂满了质疑的表情,结果家长找了更多的借口来搪塞。

  从表面上看,家长占了上风,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但实际上这种做法会成为孩子的“外部经验”,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以后遇到这类事情时,也容易找借口来逃避责任。

  第四,和孩子平心静气地共同分析——不专注,是因为主观上不够努力吗?分析从剖析现象开始。是不是在所有时间、所有情况,都不能做到专注?不是的,真实的情况是,有时候也很专注。在什么情况下是专注的?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在认为这件事对自己很重要的时候。

  这就说明,专注对孩子来说是有可能的,是能够做到的,但条件是感兴趣,是主观上愿意去专注。既然如此,就要把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发挥出来了,孩子的专注程度就能提高。

  要注意,孩子只能自己学会发挥这种主观能动性,要不然谁也帮不了孩子。我们会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但缺了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可能会取得很好的帮助效果。关于这一点,我们都得认清楚了。

  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那就是,先是找借口,以避免外界的批评与指责,渐渐地,自己也相信这个借口了,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力感。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什么是习得性无力感呢?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实验中,先是将狗固定在架子上进行电击,狗既不能预料也不能控制这些电击。在这之后,他们把狗放在一个中间用矮板墙隔开的实验室里,让它们学习回避电击。电击前10秒室内亮灯,狗只要跳过板墙就可以回避电击。

  对于一般的狗来讲,这是非常容易学会的。可是,实验中的狗绝大部分没有学会回避电击,它们先是乱抓乱叫,后来干脆趴在地板上甘心忍受电击,不进行任何反抗。

  塞里格曼认为,动物在有了“某些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经验之后,会产生一种叫作“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状态,这种无助感会使动物表现出“逆来顺受”的消极行为,妨碍新的学习。

  后来,以人为被实验对象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哀莫大于心死”,说的就是这种状态。而这种状态的原因至少部分与自己有关。

  总之,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告诉孩子,虽然你存在专注力方面的问题,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种种不好的行为。但是,这不能成为一种借口——凡是出现不好的行为,都往专注力上推。

  你是一个自主的人,你是一个要独立在社会上生活的人,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推卸责任。无论是把自己的错误推向别人,还是推向自己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都是不可取的。时刻要求孩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是改善专注力状况,表现出良好行为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标签:教育,教育方式
资讯推荐
网友留言
暂无留言
在婴童品牌网请文明留言,共建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特别提示:
·如本网部分转载之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婴童品牌网联系。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 来源:婴童品牌网www.01baby.com。
婴童品牌网旗下城市站: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石家庄 广东 广州 汕头 深圳 江苏 南京 苏州 浙江 杭州 宁波 安徽 合肥 福建 厦门 漳州 湖北 武汉 江西 南昌 山东 济南
 青岛 河南 郑州 山西 太原 湖南 长沙 海南 四川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贵州 云南 陕西 西安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