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婴童品牌网 > 育儿经 > 宝宝手册 > 变纠错为化错 化错教育让婴童不再怕犯错

变纠错为化错 化错教育让婴童不再怕犯错

婴童品牌网  发布时间:2020-5-15 9:21:11
摘要:众所周知,是人就会犯错,可当今教育界却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太包容孩子犯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育教学中提出“化错育人”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错”,锻炼孩子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创新精神,用他的话讲:“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众所周知,是人就会犯错,可当今教育界却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太包容孩子犯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育教学中提出“化错育人”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错”,锻炼孩子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创新精神,用他的话讲:“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1 案例

  与标准答案不一致未必就是错

  一年级数学课上,华应龙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选择题——

  用一个正方体画出的正方形()。选项有三个:一定相同、可能相同、一定不相同。

  标准答案是“一定相同”。不过,有的学生选了“可能相同”,还有的选了“一定不相同”。对此,老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耐心地寻问了孩子们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用一个正方体画出两个正方形的时间是不同的,有先有后,所以,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有的学生说,用一个正方体画出两个正方形的位置是不同的,有上有下,或者有左有右,所以只是可能相同;还有的学生说,用铅笔的笔尖沿着正方体的边画出一个正方形,再用铅笔的笔管贴着正方体的面再画出一个正方形,这两个正方形的大小一定不相同。

  听了学生们的回答,华老师没有批评他们,而是毫不吝惜地夸赞了他们:“你们说得真好,相当有智慧,将来说不定能成为数学家!”

  课后,华老师这样解释:“一定相同”是循规蹈矩的正确答案。但是,从孩子们的想法中可以看出,选中“可能相同”或者“一定不相同”也有他们的道理。事实上,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可能”“一定”“不可能”等与概率相关的概念屡见不鲜。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孩子们认为“1000个鸡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对于孩子的这种哲学思维不要打击,而应该肯定并鼓励他们勤于思考。

  解读

  错误可能是创新

  教中小学数学快40年了,我发现了一个规律:数学学得不好的学生,往往习惯于死记硬背,不会动脑筋,于是“积懒成笨”。“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所以,怎么看待学生学习中的差错,确实值得研究。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儿童如果没有与他人的互动经验,长大后就很难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这样“化错”的过程,就是在互动,就是在对话,就是在关注差错中的正确,就是在促进成长,那感觉应该是“如沐春风”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耐心地蹲下来,和孩子慢慢对话。

  2 案例

  差错向前一步就是正确

  这节课的内容是《角的度量》。

  “孩子们请看屏幕。”一上课,华老师便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屏幕上出现三个滑梯,倾斜度依次增大,第三个大得不能再大。

  “它们有什么不同?”华老师问。

  “角度。”学生们异口同声。

  “哎呀,你们太厉害了,都长着一双数学的眼睛!”华老师夸赞道,随后话锋一转:“滑梯的角多大才合适呢?怎么量角的大小呢?”

  “用量角器。”学生再次异口同声地回答。会的和不会的都拿起手中的量角器,开始测量老师事先发的“带角的小纸片”。

  华老师叫起一名不会使用量角器的男生到讲台前给大家做示范:“来,把你量角的方法给大家展示一下。”讲台下,有学生发出嘲笑的声音,华老师摇头制止,示意那名男生往下说。

  “我先用这个尖放到这个角上,然后看这条边……”被叫起来的男生越说越没底气。

  “那这个角多大呢?”华老师问。

  “不知道。”男生红着脸,不好意思了。

  华老师和蔼地摸着他的头说:“还没学,量错了很正常,但你敢于尝试,值得表扬。我提议大家为他敢于尝试的精神鼓掌!”台下一片掌声。

  “以前我们量长度的时候,就是这样从0开始的。这一点他做得非常棒!要量角的大小,他已经想到了拿角来比着角,真不简单,这个思路完全正确!”随着教师的肯定,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随后,华老师带着学生们辨角、画角、认角、量角,很快,学生们就都学会了。临下课时,华老师对学生们说:“大家想想,量角就是拿角对着角,是谁告诉我们的?”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到那个男生身上。男生从刚才的不好意思变得自豪起来,后来,他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解读

  变“纠错”为“化错”

  教学中,将错误的尝试最终引导向正确的结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失败是成功之母,下次他们就会不怕犯错,就更愿意尝试了。

  有人可能会说:您这节课,只是个案,不具有普遍意义。其实,“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差错向前一步就是正确。他山之石,可以为错。“错”是打磨玉石的粗磨石,“错”是帮助我们玉汝于成的宝物。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妨多“化错”、少“纠错”。因为“纠错”看到的是差错中的错,而“化错”着眼于差错中的正确,着力于长善救失。

  宁静致远。当我们肯静下心来品味错误,说不定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3 案例

  不要怕犯错

  五年级的课上,华应龙老师出示了一道题——

  徒弟:师父,请问您多大了?

  师父:我在你这年纪时,你才5岁;但你到我这年纪时,我就71岁了。

  请问:徒弟几岁?师父几岁?

  3分钟后,绝大多数学生束手无策:“我死活做不出来”“我找不到公式”“我没见过”……

  碰到一道难题,关系找不到,完全没思路的时候,怎么办呢?华老师教学生们“投石问路”:“谁也不能保证一投就对,但别怕错,差错就是一种提醒,错着、错着、错着,就对了。”

  接着,华老师做示范——很简单,问什么就投什么:问徒弟多大?投个石头,22岁。师父多大?再投个石头,42岁。那么,根据题目的意思,师父在徒弟那么大时,徒弟多大?应该是2岁。徒弟长到师父那么大,师父多大?应该是62岁。对了吗?不对,错了没关系,只要不放弃。看出2和62之间的关系了吗?没看出来,没问题,自己来试试吧!

  当学生们都“投石”之后,很多双眼睛亮了。华老师并不着急“揭锅”,而是带领全班同学“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来“问路”……

  越来越多的学生看出“5”和“71”之间的关系了,可是,华老师还是不肯捅破那层窗户纸。因为说出来的只会是个别学生,如果大家都不说,直接动笔,再展示,那都是学生自己的发现,成就感是不一样的。于是,华老师示意大家要自己独立完成这道题。

  当全班同学“英雄所见略同”,都做对了的时候,激动与兴奋溢于言表:“不可思议!”“迎刃而解!”“无中生有,太神奇了!”

  解读

  犯错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我们说的“化错”,不单针对错误的解法、错误的答案,还针对错误的思想。比如,有的人认为:落笔就必须是正确的,追求“一遍对”。如此怕错,我不赞同。

  犯错是每个孩子的权利,也是每个孩子成长的需要。从我们“惊天动地”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开始犯错。在差错中,咿咿呀呀学会说话;在差错中,跌跌撞撞学会走路;在差错中,用稚嫩的小手学会写字画画……伴随一个又一个差错,我们在一步步成长。

  肯下笨功夫,才有真功夫。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怎么找到灯丝的故事,屠呦呦先生第191次尝试才找到“青蒿素”的故事。老天是偏爱笨小孩的。拿到一道题,首先想有什么公式可用,本没有错。但茫然无绪呢?肯摸着石头过河,能静下心来思考就好。不希望一蹴而就,不企求一步登天。错了没关系,只要不放弃。这很重要。

  遇到难题,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时,敢于“投石问路”。当我们不怕错,敢于题试三回,就定能生慧。

  以前,我上课喜欢让学生“画龙”,教师来“点睛”;现在,我喜欢先让学生“画龙”,还让学生“点睛”。这样,学生就能更多地享受到发现的惊喜:错着、错着、错着,就对了!

  “化错”教育最高的境界是学生能“自化”,学生自己能从差错中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因为,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让孩子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其他人的帮助都只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前奏而已。

  4 案例

  鼓励学生为老师指错

  这是一道小学四年级的数学题——

  3点钟时,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夹角是()度,再过1小时,时针和分针成()角。

  讲这道题时,华应龙老师用双手比划:时钟从3点到4点,时针和分针的夹角由直角变钝角。突然,灵光乍现,华老师认为这是渗透极限思想的好题。只要比直角大一点点,就是钝角了。因此他把“1小时”改成了“1分钟”。

  下课后,华老师在讲台前批改作业。两名学生走到他跟前:“有道题您讲错了。”华老师抬起头,看看他俩,想了想说:“今天课上的知识很简单,不会错的。去玩吧,让我抓紧判作业。”

  两个小家伙不肯走,其中一个说:“老师,我们算过了,您错了。”

  “算过了?”华老师停下笔,侧耳细听。

  “分针比时针走得快……”华老师意识到,确实不是钝角,而是锐角。原来,讲课的时候只考虑了时针在动,忽略了分针也在动。

  华老师好好鼓励了一番两个小家伙,并叮嘱他俩先不要把这个结果告诉其他同学。

  第二天课上,华老师又拿出这道题,除了那两名学生,其他人都回答是“钝角”。

  “为什么啊?”华老师故意问。

  学生们引用头天华老师在课堂上说的话自圆其说:“只要比直角大一点点,就是钝角了……”

  华老师微笑着点点头,然后又使劲摇摇头,重新公布了正确答案,并表扬了那两名学生敢于质疑老师的精神——“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解读

  老师要正确化解自己的差错

  华罗庚先生说:“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差错,人皆有之,作为老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当我们自身出现失误时,要冷静、及时做出分析、判断,调整活动方案,采取补救措施,让失误成为发展学生思维不可多得的契机,让教师处理差错的言行成为学生对待差错的榜样。如果以“我是考你们的”或“别钻牛角尖”来搪塞或推诿,不敢肯定学生,不能正视差错,自然会受到学生的贬弃。如果我们懂得“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和“教学相长”的道理,我们就应该有勇气承认自己的差错与不足。

  如果老师平时对学生说“差错可恶又可爱”“差错是进步的阶梯”“错若化开,成长自来”……但当老师自己错了的时候,脸就红了,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那学生能获得什么?理想的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师生相互请教,双方互为先生和学生。作为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学识,提升自己的理性,因为只有丰厚的学识与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老师格局和大气。

  家长手记

  “化错”终“化人”

  实验二小2000级6班学生家长 韩玉稳

  认识华应龙老师是在2004年。记得当时华老师是临时受命,接任孩子所在班的数学老师。

  关注华老师,是因为孩子与我聊天的内容:“妈妈,今天我只错了一道题,华老师还给我一个奖励。”孩子手里拿着一张华老师的名片,名片上有鼓励的话、华老师潇洒的签名和当天的日期。错了题还表扬?我充满了好奇。“妈妈,今天华老师让我在黑板上做题了,感觉全班同学都在后边看着我,有点紧张,手还哆嗦,小数点就点错了位置。华老师没有说我,还说我错得好。”真的很好奇,错了还说好?看着孩子脸上洋溢着开心得意的笑容,我有些迷惑,开始关注了她的数学华老师……

  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华老师,我滔滔不绝地主动介绍女儿的情况。“华老师,我女儿数学不好,您得多关心帮助她……”华老师微笑着听我说完,对我说:“嘉芮妈妈,给您提点建议,嘉芮不是数学不好,是相对于她的语文和外语来说,数学不是强项……”我和华老师交流许久,具体内容现在已记不清了,但华老师为我“化错”,我至今记忆犹新。也是从那一刻,我再也没有说过女儿数学不好。在女儿的家庭教育中,我也学着运用华老师的“化错”理念。正是这个理念帮助女儿健康成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她成为一名年轻的外交官。

  事实证明,女儿是“化错教育”的受益者,作为家长,我也是“化错教育”的受益者。女儿在中考和高考时,不是强项的数学却考出了很好的成绩。“化错”,不仅仅是保护了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多维度思维能力,增强了孩子的乐观积极和人生自信。从孩子的身上,我见证了“化错”的因,更品尝了“化人”的果。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在成长。

关键词标签:教育,犯错,化错育人
资讯推荐
网友留言
暂无留言
在婴童品牌网请文明留言,共建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特别提示:
·如本网部分转载之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婴童品牌网联系。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 来源:婴童品牌网www.01baby.com。
婴童品牌网旗下城市站: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石家庄 广东 广州 汕头 深圳 江苏 南京 苏州 浙江 杭州 宁波 安徽 合肥 福建 厦门 漳州 湖北 武汉 江西 南昌 山东 济南
 青岛 河南 郑州 山西 太原 湖南 长沙 海南 四川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贵州 云南 陕西 西安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