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婴童品牌网 > 育儿经 > 热点 >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

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

婴童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6-12-19 14:19:10
摘要:近年来,“中国式妈妈”成了一个被国际关注的词汇。某媒体开展了一项大规模调查,近20万人参与,票选出网友心目中的“中国式妈妈”。我们就排名前六的特征,邀请权威心理专家逐一进行分析。这些特征或许是我们育儿的一面镜子,不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还可能对他们的性格和以后的人生产生负面影响。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与员工促进中心研发部主任肖震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郑莉

  太操心难自立

  “天冷多穿点”、“过马路看车”、“晚上早点回来”……很多妈妈天天把这些话挂嘴边,说一次是叮嘱,说多了便可能是唠叨,孩子嫌烦,还可能引发亲子矛盾。

  中国自古讲究“大家庭观念”,崇尚“母慈子孝”。而在解放前,女性千百年来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这种对孩子的过分关注流传至今。

  从心理学角度看,太操心源于不安全感,总担心自己没交代清楚孩子会出状况。但这样的好心往往得不到“好报”。不少妈妈说:“我把好东西全给他一人,他好像是应该的,根本不领情。”

  此外,事无巨细的代劳、叮咛会剥夺孩子独立的机会。比如作业本忘在家里了,妈妈赶紧请假去学校送,这种操心的价值很低,反倒惯出孩子的依赖性。

  建议:这样的妈妈要增强接纳和包容能力,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该说的话点到为止,同样的叮嘱不要超过3次;跟孩子说话要有明确的交流目标,就事论事,不要把一件小事扩展到其他种种事情上。

  爱控制易叛逆

  有些妈妈把孩子从小管到大。小时候不许孩子早恋,长大了又逼婚;小时候不准孩子出去玩,长大后又嫌他老宅在家;小时候逼孩子好好学习,长大又让他赶紧工作赚钱……小时候孩子“不听话”非打即骂,孩子似乎没有话语权。

  中国历来有“母以子贵”的传统观念,很多母亲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她们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规划“美好”未来,把“听话”当作孩子的优点。如果孩子随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就是“叛逆”。殊不知,这样的管控反而会养出叛逆的孩子。

  拳头握得越紧,沙子漏得越快。教育也是,越控制,孩子就会离你越远。爱控制的妈妈还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恨不得自家孩子完美无缺。她们甚至用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亲友攀比,导致孩子疲惫,没主见,甚至迷失自我。

  建议:真正爱孩子的妈妈会把孩子的快乐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让孩子用所谓成绩来偿还你的爱。

  太紧张很脆弱

  很多妈妈神经绷得太紧,孩子咳嗽、打个喷嚏,就怀疑生了大病;快跑两步就担心摔跤;跟异性伙伴玩得好就怀疑早恋……她们包办孩子的一切,也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一有“跑偏”的迹象就无比紧张。

  过度保护的背后是妈妈对孩子的关心,也从侧面体现了控制欲和对人对自己的不自信。中国的孩子在国外被认为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早已有之。国外的孩子不到10岁就能跟着父母做树屋、准备野餐便当。在中国,如果孩子拿着工具锤锤打打,很多妈妈会冲上去夺下来,担心孩子弄伤自己。

  建议:妈妈们要学会放手,先要自信,同时相信孩子没那么脆弱。我们的父母从小环境不如现在,但如今都身体健康、事业有成,我们为何不相信孩子呢?

  太无私不会爱

  中国的母子关系非常特殊,家族制度和“传宗接代”观念让中国夫妻缺少爱情或表达爱的能力。男主外、女主内的基本格局造成父亲的缺位。因此,很多时候不是孩子需要母亲,是母亲更需要孩子,特别是一些母亲对儿子的过度依恋大量存在。

  母亲太无私,本质上是一种“恋子情结”,亲子间界线模糊,可能导致一系列家庭问题。最直接的就是养出依赖心强、行为退缩的孩子,对男孩的爱情、婚姻影响尤其大。

  建议:这样的妈妈的不妨反思一下,每分每秒不离开的陪伴,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成长本身就是分离的过程,要接受孩子是独立个体的事实,并学会用独立的姿态与之相处。

  我们提倡母亲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但不要剥夺父亲爱孩子的权利,更要有自己的生活。

  太勤快变自私

  每天起早摸黑,天亮买菜做饭,叫孩子起床,把牙膏挤好,送孩子上学,晚上辅导作业,深更半夜还要为孩子洗衣收拾……这是很多妈妈每天的工作,所有家务都是分内事,习惯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动手,孩子似乎也觉得这些是妈妈的分内事。

  但妈妈太勤快,孩子却会觉得无事可做,日久还会觉得这种好吃懒做的生活是理所应当的。有的孩子很自私,不允许任何人碰自己的东西;有些小孩把好吃的挑着吃完,剩下的给爸爸妈妈吃。他们认为全世界都该为自己服务,比较自私。

  建议:这样的妈妈倒不如学学犹太母亲,从小让孩子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孩子做事的能力。

  老愧疚爱抱怨

  中国妈妈很容易愧疚、自责:“都怪我起晚了,孩子没吃早饭就上学了”,“都怪我没照顾好孩子,晚上又发烧了”,“都怪我没时间给孩子辅导功课,这次考试又没考好”……

  首先,中国妈妈对孩子要求多、期望高,自然会生出“补偿心理”。其次,过分以孩子为中心,恨不得把所有时间、精力都贡献出来,一旦做不到就生出深深的愧疚。最后,妈妈们包办孩子的一切,不愿给孩子自由,自然也要为孩子负责。归根结底,容易愧疚的根源就在于妈妈们对孩子要求太多,对孩子的自由剥夺得太多。

  建议:妈妈常感愧疚,并在言行中表露出来,会使孩子变得爱抱怨。比如妈妈说“忘记给你带伞了,没想到今天下雨了!”下次孩子就可能会抱怨:“都怪你没给我带伞,害我淋湿了!”

  可以这样说:你要学会看天气预报,出门前看天阴了带把伞。最重要的就是把选择的自由还给孩子,也让他学会承担责任。

关键词标签:教育,中国式妈妈
资讯推荐
网友留言
暂无留言
在婴童品牌网请文明留言,共建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特别提示:
·如本网部分转载之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婴童品牌网联系。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 来源:婴童品牌网www.01baby.com。
婴童品牌网旗下城市站: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石家庄 广东 广州 汕头 深圳 江苏 南京 苏州 浙江 杭州 宁波 安徽 合肥 福建 厦门 漳州 湖北 武汉 江西 南昌 山东 济南
 青岛 河南 郑州 山西 太原 湖南 长沙 海南 四川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贵州 云南 陕西 西安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