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婴童品牌网 > 育儿经 > 怀孕手册 > 会阴侧切后的保健注意事项

会阴侧切后的保健注意事项

婴童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1-11-26 16:30:58
摘要:很多产妇在分娩时会阴被切开,这对于避免分娩时造成会阴部严重撕裂和保护胎儿头部免受太大压力有利。由于会阴部增加了一个伤口,所以,护理工作非常重要。

generic cialis dosage cialis 10mg dosage

  分娩后要经常注意刀口的变化情况

  因为分娩时切开会阴的产妇,常可能出现下列异常:

  1、伤口血肿:表现为在缝合后1-2小时刀口部位即出现严重疼痛,而且越来越重,甚至出现肛门坠胀感。此时应立即告诉医护人员,及时进行检查,可能是医生在缝合时止血不够。对这种情况,只要及时拆开缝线,清除血肿,缝扎住出血点,重新缝合伤口,则疼痛会很快消失,绝大多数可以正常愈合。

  2、伤口感染:表现为在产后2-3天,伤口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并可有硬结,挤压时有脓性分泌物。遇到这种情况,应服用合适的抗生素,并拆除缝线,以便脓液流出。同时可采用理疗来帮助消炎,或用1:5000的高锰酸钾温水溶液坐浴。采取这些措施后,由于会阴部血运丰富,有较强的愈合能力,故一般1-2周后即会好转或愈合。

  3、伤口拆线后裂开:有个别产妇在拆线后发生会阴伤口裂开,此时如已经出院,应立即去医院检查处理。如果伤口组织新鲜,裂开时间短,可以在妥善消毒后立即进行第二次缝合,5天后拆线,大多可以再次长好;如伤口组织不新鲜,且有分泌物,则不能缝合,可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并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待其局部形成瘢痕后愈合。

  注意会阴伤口的护理,局部保持清洁

  拆线前,每天可用1:1000新洁尔灭等消毒液冲洗两次,大便后也要冲洗1次,并应避免大便等脏物的污染;拆线后,多数产妇此时已回到家中,如恶露还没有干净,仍应坚持每天用温开水洗外阴两次。同时,应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伤口裂开,必要时可服些轻泻剂。最好采用坐式大便,并避免蹲坑时间太长。另外,拆线后伤口内部尚不牢固,故不宜过多走动,也不宜进行动作太大的锻炼。

  此外,在正常情况下,会阴伤口在拆线前会有不适感,坐时也可能疼痛,拆线后一般会减轻,但需2-3周后才会完全恢复正常感觉。有的产妇在产后10天左右,发现阴道掉出带结的肠线头,对此不必惊慌,那是从阴道口脱落的肠线。如果在会阴部有丝线,则应找医生及时拆除,以免引起感染。

  生产时撕裂的伤口会影响性交疼痛,是因为缝合后的疤痕跟柔软的阴部相比,它是比较硬的纤维化组织,性交时,彼此牵扯就容易造成疼痛。

  如果会阴切开或撕裂的伤口较平整,修补后没有愈合不良的疤痕,就不会有问题;反之,如果伤口乱七八糟,医师又没有修补好,在疤痕互相交错牵扯下,就很有可能发生性交疼痛的状况。

  伤口对生产第二胎的影响

  会阴部位的血液循环很好,血流量很充足,所以伤口愈合的能力非常好,不至于会影响到第二胎的生产。

  术后保养须知

  饮食:

  1.多摄取高纤食物,以避免便秘。如果妇女产后便秘,在解便时太过用力容易造成伤口再度裂伤。

  2.养成规律的排便习惯。

  3.多补充水分,每天喝足2000cc。

  1.如厕后冲洗:妇女生产完,大小便之后都应该用水冲洗会阴,如同用卫生纸擦拭一般,要由前往后冲洗,才能避免细菌感染。

  2.保持伤口干燥:如厕、洗完澡后,用面纸轻拍会阴部,保持伤口的干燥与清洁。

  3.切忌用力:不要用力解便,以避免缝补的伤口再裂开。

  4.勿提重物:产后1个月内,不要提举重物,也不要做任何耗费体力的家事和运动。

  5.避免性行为:产后6周内,应该避免性行为的发生。

  6.肿痛可用优典:裂伤较严重且伤口肿痛者,可以在水中加入优碘坐浴,或用烤灯加快复原速度。(优碘可以杀菌,温水和烤灯则以高温促进血液循环)

  避免会阴切开的小妙方

  郑钦火医师指出怀孕期间只要稍加控制饮食、避免胎儿过大,并养成运动的好习惯,不但可以使产程较为顺利,也可以减少会阴被切的机率。

  建议:

  1.妇女怀孕5--6个月要少吃淀粉类食物,并增加蛋白质的摄取,可以减少体重增加的速度、避免宝宝过大。

  2.多散步、爬楼梯和练习拉梅兹呼吸法等,都可以加强肌力,帮助生产。

关键词标签:产妇,会阴侧切,健康
资讯推荐
网友留言
暂无留言
在婴童品牌网请文明留言,共建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特别提示:
·如本网部分转载之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婴童品牌网联系。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 来源:婴童品牌网www.01baby.com。
婴童品牌网旗下城市站: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石家庄 广东 广州 汕头 深圳 江苏 南京 苏州 浙江 杭州 宁波 安徽 合肥 福建 厦门 漳州 湖北 武汉 江西 南昌 山东 济南
 青岛 河南 郑州 山西 太原 湖南 长沙 海南 四川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贵州 云南 陕西 西安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