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婴童品牌网 > 育儿经 > 喂养中心 > 缓解产后涨奶的8大妙招

缓解产后涨奶的8大妙招

婴童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1-7-11 9:30:00
摘要:导语:   顺利生下小宝宝的母亲最担心的问题往往是母乳不足,总是想尽办法催奶、泌乳,不过其实还有另一种状况同样令人非常烦恼,那就是产后遭遇严重的乳胀、涨奶!遇到这种情况时新妈应如何应对呢?   产后为何会引发涨奶?   ●孕初期的变化   从怀孕起,女性的乳房就开始逐渐增大、充血,浅表静脉清晰可见,因此孕初期孕妈咪常会觉得乳房发胀或有轻微的刺痛。

  导语:

  顺利生下小宝宝的母亲最担心的问题往往是母乳不足,总是想尽办法催奶、泌乳,不过其实还有另一种状况同样令人非常烦恼,那就是产后遭遇严重的乳胀、涨奶!遇到这种情况时新妈应如何应对呢?

  产后为何会引发涨奶?

  ●孕初期的变化

  从怀孕起,女性的乳房就开始逐渐增大、充血,浅表静脉清晰可见,因此孕初期孕妈咪常会觉得乳房发胀或有轻微的刺痛。其后,腺泡进一步增生,乳房变得更加富有韧性,乳头增大、颜色变深,乳晕上出现了散在隆起的皮脂腺结节。

  ●妊娠中的发育

  在妊娠过程中,胎盘会分泌大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雌激素可以刺激乳腺管发育,孕激素会刺激乳腺腺泡发育。另外还有胰岛素、甲状腺素等诸多激素共同发挥着作用,不过其综合表现为乳腺得到了充分的发育,但并不分泌乳汁。

  ●生产后的表现

  经过了这些日子的努力,新妈妈的身体在产后48~72小时已经为哺乳小宝宝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体内的泌乳素进一步作用于乳腺腺泡,使之开始泌乳,但乳房开始膨胀,血管充血、淋巴管扩张淤积,乳腺管不通畅者就会有明显的痛感。

  缓解产后涨奶的妙招

  ●让宝宝尽早吸乳

  如果生产后能让宝宝尽早与新妈妈亲密接触,并在宝宝出生后半小时内就开始吸吮母乳,这样不仅有利于宝宝得到含有丰富营养和免疫球蛋白的初乳,刺激母乳分泌的增多。由于宝宝的吸吮能力很强,小嘴巴特别有力,因此可以通过吃奶这种方式来疏通妈妈的乳腺管,使乳汁排得更加顺畅。

  ●吸奶器好帮手

  如果宝宝因为某些原因无法用吸吮来帮助妈妈,那就应当选择一款吸奶器来帮忙。在挑选吸奶器的时候要注意其吸力必须适度,使用时乳头不应有疼痛感。建议选择有调节吸奶强度功能的自动吸奶器,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吸奶器的压力和速度。

  ●按摩疗法

  在洗净自己的双手后握住整个乳房,均匀用力、轻轻地从乳房四周向乳头的方向按摩、挤压,这样做能帮助疏通乳腺管,促使皮肤水肿减轻、消失。在按摩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乳房的某一部位胀痛特别明显,可在该处稍稍用力挤压,排出淤积的乳汁,以防此处乳腺管堵塞,导致乳腺炎。

  ●宽大乳罩支托法

  对于肿胀、下垂的乳房可以使用柔软的棉布制成宽大的乳罩来加以支托,这样不仅能改善乳房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还有助于保持乳腺管的通畅,从而减少乳汁的淤积,减轻乳房的胀痛感。注意,新妈妈不能戴过紧的乳罩,因为这样的乳罩可能会抑制乳汁分泌。

  ●冷敷 & 热敷双管齐下

  在挤出部分乳汁后,用柔软的毛巾蘸冷水外敷于乳房上,或使用冷水袋进行冷敷,均可起到减轻乳房充血、缓解胀痛的作用;而在哺乳前,可以用湿热的毛巾热敷乳房几分钟,随后配合轻柔的按摩和拍打动作,使乳房和乳晕软化、减轻涨奶感,而且哺乳时应先喂感觉涨奶明显的那侧乳房。

  ●包心菜疗法

  用包心菜外敷乳房是民间常用的方法:将包心菜一棵,洗净,完整剥离每片菜叶后,沿腋下、胸大肌,将整个乳房用菜叶全部覆盖,再用乳罩略略加压,使包心菜菜叶与肌肤充分接触,持续24小时后取下,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减轻乳胀,避免新妈妈因养护不当遭遇乳腺炎的困扰。

  ●中药疗法

  取芒硝120g,分别装入两个纱布袋内,外敷于双乳处并予以包扎,能明显缓解乳胀、疼痛的感觉,而且对于治疗乳房红肿疼痛,功效尤为显著。

  ●饮食疗法

  新妈妈应保证饮食的清淡,忌油腻,最好不要饮用过多的催奶汤水,进食高蛋白、高脂、高糖类食物也必须适量,以免乳汁分泌过于旺盛、浓稠,在乳腺内结块、不易排出。文/叶虹(母婴世界)

关键词标签:母乳,怀孕
资讯推荐
网友留言
暂无留言
在婴童品牌网请文明留言,共建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特别提示:
·如本网部分转载之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婴童品牌网联系。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 来源:婴童品牌网www.01baby.com。
婴童品牌网旗下城市站: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石家庄 广东 广州 汕头 深圳 江苏 南京 苏州 浙江 杭州 宁波 安徽 合肥 福建 厦门 漳州 湖北 武汉 江西 南昌 山东 济南
 青岛 河南 郑州 山西 太原 湖南 长沙 海南 四川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贵州 云南 陕西 西安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