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婴童品牌网 > 育儿经 > 宝宝常见疾病 > 深秋如何预防宝宝感冒

深秋如何预防宝宝感冒

婴童品牌网  发布时间:2010-10-25 16:39:46
摘要:秋季越来越冷,气候干燥,气温多变,宝宝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感冒,家长该如何预防宝宝感冒,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场秋雨一场寒”,天气越来越凉,气候干燥,冷暖多变,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尤其是抵抗力较差的孩子们极易患上感冒,空气干燥能直接影响呼吸道的免疫功能,最近天气骤然降温,小儿科呼吸道疾病明显增多,流涕、咳嗽、发热的幼儿几乎占儿科门诊就诊的2/3以上,为了减少与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小儿呼吸道的发育、解剖和生理上的特点。

  人体呼吸道基本功能是吸入带有一定湿度的氧气,呼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呼吸道是保证气体交换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包括有鼻腔、鼻窦、鼻泪管、耳咽管、咽部、扁桃体、喉部、气管及支气管。咽喉部以上我们称之为上呼吸道,喉部以下气管及支气管称之为下呼吸道。从新生儿到儿童(15岁以下)的呼吸道是逐渐长大、长长的过程,其周围组织也是从小到大,如鼻腔、咽部、喉部;有的是从无到有,如鼻窦、扁桃体、鼻毛,在新生儿期是没发育的,鼻窦是6~10岁才开始发育;有的从细到粗,如气管、支气管、鼻泪管;有的从短到长,如气管、支气管、鼻泪管;还有耳咽管从水平方向的位置发育成垂直位置等等这些都是从幼稚不成熟状态随着人体各器官的发育到成熟的状态,由此可见对幼儿应重点注意呼吸道在防止疾病上的薄弱环节。

  了解了各年龄段呼吸道的特点及患病时的表现,能帮助我们及时做出初步诊断,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在对宝宝进行日常护理时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秋季天气多变,许多家庭因怕冷,不愿经常开窗通风,造成室内空气污浊,不流通,这样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含量就会增多,极易侵入人体呼吸道造成感染。开窗通风对于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当家中有人患感冒时更要经常通风换气。

  衣着适宜。当秋季来临时,不要急于给宝宝添加衣服,加上后就不好减掉了,因为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只能是越加越多。最好的办法是大人与宝宝穿一样厚薄的衣服,如果大人静坐时不感到冷,宝宝就不会冷。家长们往往会给孩子穿得很多很厚,有时,解开衣服后发现孩子身上都是潮湿的。其实,没有必要给孩子穿得太厚。首先,孩子在重重包裹之下,活动受到了限制,而且还会很不舒服;其次,穿着过厚不利于孩子散热。因此孩子的衣着不宜过厚,只要注意室内外温差,及时增减衣服就可以了。

  保温防寒。秋季干燥,气温寒冷,对呼吸道黏膜都是劣性刺激。所以保护呼吸道要从秋季开始,不仅注意室内温度,还要保持一定湿度,充分利用加湿器,最好调节在50%~70%左右,防止干燥把呼吸道水分带走,促使黏膜干涩、皲裂、变薄,失去防卫能力。另外,寒潮袭来时不要随便放孩子到户外遭受冷风袭击。

  坚持户外活动。户外运动和冷空气的刺激对于增强孩子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很有帮助。秋季,家长们可以选择风小,阳光充足,一天中气温相对较高的时段让孩子在户外运动。

  饮食合理。饮食上坚持多样、平衡、适量的原则。避免偏食、挑食和饮食单一。秋季因为空气干燥,可以给孩子适当多饮水,多吃些新鲜的蔬菜、水果来补充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还具有一定的抗感冒作用。同时多吃豆制品、鱼虾蛋类等能够提供优质蛋白质的食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空气污浊的地方,尽量避免到有感冒患者的亲戚朋友家做客,减少被传染的机会。家中有人感冒时最好少与孩子接触或让患者戴上口罩。

  那么,如果宝宝感冒后用什么药呢?用不用抗生素?这要依病情而定,由于感冒多由病毒引起,现在抗病毒药品很多,但没有特效的,如家长护理周到,不发热者,多数患儿3~5天可自愈,感冒早期多休息,多饮水,多吃水果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当宝宝发热至38.5℃以上可用退热药,退热药有好多种,有的患儿服退热药有腹泻,或出现皮疹,最好挑平日服用副作用少的那一种,发热时衣服要宽松,不盖厚被,头部枕稍凉的冷水袋,这也是帮助退热的办法,如发热不退,咳嗽频繁又重,吐黄痰伴有喘,就不是感冒了,可能是气管炎或肺炎,最好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听从医生的诊治。

关键词标签:咳嗽,感冒,腹泻,新生儿,幼儿,儿童
资讯推荐
网友留言
暂无留言
在婴童品牌网请文明留言,共建绿色、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特别提示:
·如本网部分转载之资讯、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本网发布该文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中国婴童品牌网联系。
·凡本网原创稿件,版权归本网所有,其他媒体(包括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转载时须在明显位置注明信息 来源:婴童品牌网www.01baby.com。
婴童品牌网旗下城市站: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庆 河北 石家庄 广东 广州 汕头 深圳 江苏 南京 苏州 浙江 杭州 宁波 安徽 合肥 福建 厦门 漳州 湖北 武汉 江西 南昌 山东 济南
 青岛 河南 郑州 山西 太原 湖南 长沙 海南 四川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贵州 云南 陕西 西安 甘肃 青海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